沈帥青:家長易發火 記下次數原因助管教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8/09/21 00:10

分享:

分享:

作者Facebook專頁

武漢一名小學班主任為學生布置一項新奇家課,要求他們記下自己及家人發火次數及原因,發現家長更易因瑣事動怒。育兒固然艱難,但家長需控制情緒,為孩子樹立榜樣。

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三年級1班班主任程紅,在暑假期間不布置家課,只要求學生完成「21天不生氣」挑戰,亦須每天記錄自己及家人生氣的次數及原因。全班44人中,成功完成挑戰的只有1家人。

父母整體上發火次數比孩子多25%,當中逾8成原因與學業有關,例如孩子看電視多了一陣。程老師接受《北京青年報》採訪時表示,自己發現不少學童不懂得與他人相處,與同學產生衝突,挑戰的重點並非要求學生及家長完全不生氣,而是令他們意識到控制情緒的重要性。若非有詳細記錄,家長可能完全不自覺動氣太多。

家長雖常因學業生子女的氣,但情緒失控的根本原因,在於育兒帶來的無力感。美國心理學家Steven Stosny指,孩子成績不如理想或犯錯,皆會令家長覺得自己多方面不足,此種源於責任心的無力感一定程度上可成為管教的動力,但若無力感過強,則父母難免在孩子身上發洩情緒,不但無法教導孩子妥善處理負面情緒,更可能增加虐兒的機會。

本地親子皆為學業壓力煩惱,香港兒科基金與香港兒科醫學會去年公布一項調查, 發現小學生家長79%的壓力來源是學業,惟絕大多數家長未能在孩子面前處理好情緒,94%曾在管教過程中無故發脾氣。

更甚者,社署數據顯示,本港0至2歲受虐兒童人數呈上升趨勢,在2013年有70人,在前年則已翻倍至158人。本港受虐兒童主要為12至14歲,或因此年齡階段的兒童最叛逆及難管教,美國疾控中心目前將此年齡階段定義為青春期初期(young teen),表示多數家庭問題會在此時浮現。

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為家長提供控制情緒指引,首要是清楚意識到自己憤怒。明白自己氣上心頭後,宜先離開現場、透過深呼吸或聽音樂等保持冷靜,合理分析孩子犯錯的原因。例如,孩子假如打翻飯碗,家長不應「諗埋一邊」,以為自己管教不善、或孩子故意跟自己作對,而是就事論事,問孩子為何打翻飯碗,從中發掘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法。若已向孩子發火,需尊重孩子,及時向其道歉。

香港生活壓力大,情緒難免焦躁,家長往往難自覺有發火,但已可為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心理創傷。家長及孩子不妨嘗試每天記錄生氣次數及原因,並不時交換記錄作對比,進一步了解對方想法及觀察重點,協助改善雙方情緒。

家長如何在子女面前控制情緒

  • 保持冷靜︰父母若感到非常憤怒,宜先離開現場、深呼吸、或以冷水洗臉,回到子女身邊時再提醒自己︰孩子未必故意犯錯。
  • 回想事件︰孩子犯錯容易令家長感到無力,感覺自己永遠也不能勝任管教,甚或上升至以為孩子故意與自己作對,從而情緒失控。家長應與孩子靜心對話,分析問題出在哪裏。
  • 合理懲罰︰永遠不要在盛怒下懲罰孩子,因極可能令孩子承受身體或言語暴力。家長平時應與孩子約定懲罰標準,亦可問他們認為自己應如何受罰,過程中培養他們責任心。

撰文 : 沈帥青